顯微鏡的發展簡史

顯微鏡的發明可追溯到16世紀末期,一個荷蘭眼鏡製造商叫做Zacharias Janssen。雖然相較於當今款式的顯微鏡來說,當時的顯像和倍率都極為粗糙,據記據,當時的顯微鏡大約21吋長的儀器,其中主要的管直徑為一、二吋,底座是黑檀木製作的圓盤,一端是凹透鏡,另一端為凸透鏡;不同透鏡的組合使此儀器可以折射光線,並將原來的樣品影 像放大3~9倍。

Zacharias Janssen所發明的世上第一個顯微鏡。

Zacharias Janssen所發明的世上第一個顯微鏡。

1665年虎克(Robert Hooke, 1635 – 1703),根據英國皇家學會一院士的資料設計了一台複雜的複合顯微鏡。有一次他從樹皮切了一片軟木薄片,並放到自己發明的顯微鏡觀察。他觀察到了植物細胞(已死亡),並且覺得他們的形狀類似教士們所住的單人房間,所以他使用單人房間的cell一詞命名植物細胞為cellua。是為史上第一次成功觀察細胞。

虎克是第一位觀察到細胞並把細胞 (Cell) 命名的科學家。

虎克是第一位觀察到細胞並把細胞 (Cell) 命名的科學家。

同年虎克出版了《顯微術》一書,該書包括了一些他使用顯微鏡或望遠鏡進行的觀察,包括上述的軟木切片。 虎克所用的顯微鏡至今仍然保存在華盛頓國家健康與醫學博物館中。

荷蘭工匠雷文霍克(荷蘭語: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 – 1723)受《顯微術》一書啟發,對虎克的顯微鏡鏡片進行了改進。他的顯微鏡倍率在當時是最好的:他成功地使用單一透鏡將樣品放大270倍。雷文霍克利用他的顯微鏡來描述從牙齒刮下碎屑中的細菌,還用它來研究在池塘水中所找到的原生動物。

這顯微鏡放大率高達270位,雷文霍克就是用它來觀察細菌和微生物。

這顯微鏡放大率高達270位,雷文霍克就是用它來觀察細菌和微生物。

20世紀改良後的顯微鏡可以讓顯微鏡家族在改變倍率時仍能對焦。由於解析度、對比技術、螢光標示與數位影像等的大幅改進,和其他無數的創新,使得顯微鏡學已在各個不同的領域如化學、物理、材料科學、微電子和生物方面都掀起了革命。

如今,人們已可在自然的環境下即時執行活細胞的螢光顯微鏡操作。1999年,Intel和Mattel合作生產標價美元100元的Intel Play QX3電腦顯微鏡,將顯微鏡帶入消費市場。有著早期顯微鏡先驅研究精神的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更將顯微鏡學應用於最初所觀察的事物上,將此精密的儀 器對準每日所使用的普通物品,如美國的主要商品漢堡和薯條,詳實地觀察麥粒的薄片、洋蔥的組織、馬鈴薯的粉粒和結成晶體的乳酪蛋白質。

是晶片公司Intel於1999年推出市場的玩具電子產品,其放大率可達200倍。

是晶片公司Intel於1999年推出市場的玩具電子產品,其放大率可達200倍。

原載:《發明與創新(學生版)》 2007年第10期

本篇發表於 生物學發現。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3 Responses to 顯微鏡的發展簡史

  1. 黃美婧 說道:

    不错。

  2. 說道:

    不錯

發表留言